完成下面小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

02-16
摘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

6. B    7. C    
8. ①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肩”“交臂”“目送”等赋予山以人的动作神态,化群山为俏丽的少女,四个“或者”领起的短句构成排比。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连绵簇拥,姿态万千,表达了作者对在奔驰的火车上看到的动态的山的喜爱之情。    
9. 观点一:不可删去。①照应开头部分的“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②自然美的“让步”、“山水退”、红叶渐稀等,突出铁路沿线秋景的壮美,凸显了作者对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突出文章主题;③“将来的大团圆”留给读者无穷的遐思和热切的期盼。
观点二:可以删去。①与前文的“平畴”“山”“水”等相照应,总结全文,文章结构已经谨严完整;②“有山”“有水”“有平畴”“错落”“调和”等,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更为直接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③一般“不是风景的因素”竟成就了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造成反差,耐人寻味。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理解错误。应为“变幻莫测,给人以神秘感和朦胧美”。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恰当运用抑扬手法”说法错误。本文中,作者对山水等风光的描写,一直都是以欣赏与喜爱的语气来摹写的,并没有“抑”的部分。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的句子“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中,“并肩”“交臂”“搂”“躲”“目送”等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者……或者……或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两种手法的运用,赋予山以人的情感、神态、动作,生动的写出了群山的连绵簇拥,姿态万千,以及作者对动态的山的喜爱之请。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并说明原因。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表明观点,回答可以或不可以都行,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观点一:不可删去。
从结构上看,本段中“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气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与开头中“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相照应,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从内容上看,“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书写了铁路沿线秋景的壮美,表现了作者对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突出文章主题;
从读者的角度看,“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留下悬念,给读者以遐思的空间,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观点二:可以删去。

从结构上看,倒数第二段中,“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与与前文的“平畴”“山”“水”等相照应,总结全文,文章结构已经谨严完整,故可以删去。
从内容上看,倒数第二段“有山”“有水”“有平畴”“错落”“调和”等,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更为直接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从表达的效果上看,倒数第二段中“不是风景的因素”“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行文上造成反差,在本段结束全文,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令人回味。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