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1-12题。 材料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06-10
摘要: 名著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1-12题。
材料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材料二:是非之
名著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1-12题。
材料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材料二: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犹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
(王阳明《传习录》)
11.上述材料中,二人对“孝”的认知各有侧重,孔子重视______;王阳明强调       。(2分)
1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知道王阳明认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讲求“知行合一”。请根据你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来评析孔子所说的“色难”。(4分)
【答案】
11.孔子重视“孝”是发诸内心的和颜悦色;王阳明强调不但要有对“孝”的认知,更要有“孝”的“行动”。
12.孔子认为孝在于“色难”,意指能在父母面前发乎真情,保持和颜悦色才是最难的。子女不但要为父母提供物质保障,赡养天年,而且要有发诸内心的和颜悦色,才是知孝行孝,也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解析】
11.先看孔子的观点,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这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色难”,其意思是指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想要长期保持着和颜悦色的状态很难。我们都知道,凡事都可以勉强,唯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为人的神情是由心理决定的。只有对自己父母有着深切笃定的孝心,才会由衷地表现出愉悦和婉的神色。所以说,若能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着和悦的神色,就能算作真孝顺了。由此可知,孔子重视“孝”是发诸内心的和颜悦色。
再看王阳明的观点,“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犹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方可称他知孝“的前提是“某人知孝、某人知弟” “其人已曾行孝、行弟”,“知孝”是对“孝”的认知,“行孝”是切实地行动。由此可知,王阳明强调不但要有对“孝”的认知,更要有“孝”的“行动”。
12.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知道王阳明认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讲求‘知行合一’。请根据你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来评析孔子所说的‘色难’”,然后理解“知行合一”的意思,接着分析孔子“色难”这一观点,并找到“知行合一”和“色难”之间的关联。
首先理解“知行合一”的意思,所谓“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然后理解孔子“色难”这一观点,孔子认为“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在孔子看来,侍奉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更是精神上,即保持和颜悦色,这才是真正地知孝行孝,与王阳明“知行合一”是一致的。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