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宋初,历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兵制逐步完备并定型。至定都临安后,收三大将兵权从而形成新的兵制,此后直至南宋灭亡,再无大的变化。

02-03
摘要:   【选做题】请同学们在【A】【B】【C】【D】题中任选两题作答,并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历宋太祖、

【C】【探索历史的奥秘】(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政变记》是1898年梁启超流亡日本后追记,其中记载: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袁世凯五日夕至津,荣禄复留之于天津,令护直隶总督。盖袁之为人机诈反复,深知皇上无权,且大变将兴,皇上将不能自保,故虽受皇上不次拔擢之大恩,终不肯为皇上之用,且与贼臣之逆谋,卖主以自保,而大变遂成于其手矣。

  材料二 袁世凯的《戍戌纪略》写于1898年9月29日(农历八月十四日)。《纪略》记载:“初一日四鼓,宫门伺候,黎明在毓兰堂召见,上垂询军事甚祥,均据实对。初五日请训,因奏曰:‘古今各国变法非.如操之太急,则生流弊。’.上为动容,无答谕,请安,退下。即赴车站抵津,日已落,即诣院谒荣相(即荣禄),略述内情,约以明早再造详谈。次早,荣相枉顾,以详细情形备述,荣相失色.予谓此事与皇上毫无干涉,如累及上位,我惟有仰药而死.耳!”完成下列要求

  (1)辨析上文所引史料,据此能够确认的关于戊戌政变的史实有哪些?(6分)

  (2)据材料,分析两则史料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6分)

  【答案】(1)史实:光绪帝两次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回津后拜见荣禄:袁世凯向荣禄告密。

  (2)缺陷:《戊戍政变记》是梁启超流亡后的追记,且非材料所述事件的当事人,真实性需要考证:《戊戌纪略》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

  注意: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注重史料之间的互证:关注和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解析】(1)史实:根据材料“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初一日四鼓,宫门伺候,黎明在毓兰堂召见,上垂询军事甚祥,均据实对。初五日请训”可知,光绪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根据材料“袁世凯五日夕至津,荣禄复留之于天津,令护直隶总督”“即赴车站抵津,日已落,即诣院谒荣相(即荣禄),略述内情”可知,袁世凯回津后拜见荣禄;根据材料“与贼臣之逆谋,卖主以自保,而大变遂成于其手矣”“次早,荣相枉顾,以详细情形备述,荣相失色”可知,袁世凯向荣禄告密。

  (2)缺陷:根据材料“《戊戌政变记》是1898年梁启超流亡日本后追记”可知,《戊戍政变记》是梁启超流亡后的追记,且非材料所述事件的当事人,真实性需要考证;根据材料“袁世凯的《戍戌纪略》写于1898年9月29日(农历八月十四日)”可知,《戊戌纪略》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

  注意:根据历史研究中对于史料的选择甄别原则可知,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根据历史研究中对史料的选用原则,应当注重史料之间的互证,关注和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2分)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值得每个人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杂剧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首个高峰,当时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固定演出场所,受到人们欢迎。但从戏剧发展的角度来讲,元杂剧的舞台生命依托于昆剧得以延续。依托魏良辅等改革的新声昆山腔,昆剧以折子戏的形式成功的吸纳和保存了一部分元代戏剧,即昆唱元杂剧。

  ——摘编自李良子《论元杂剧在昆剧中的保存》

  材料二 “规范是规律的主观认识,是艺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那些依平仄格律规范创作的诗词,都有着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特点从而流传千年。书法如果没有九宫格的规范要求,也不会发展得那么精妙。所以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昆曲在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是最早被宫廷和文人接受而进入雅文化之列的戏曲,它必然积存了大量的程式化的规范。但是规范一旦形成稳态结构,便其有了某种惰性力生力和保守力,就会导致盲目崇信规范的结果。

  ——摘编自钱茸《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沉:戏曲音乐的程式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杂剧的演出场所之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并概述在昆曲发展史上几个重要人物的主要贡献。(6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用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论述:“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6分)

  【答案】(1)场所:瓦肆或勾栏。代表:关汉卿。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贡献:元朝末年,南戏经过顾坚的改进,形成一种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明朝魏良辅对昆腔革新,使昆腔具备作为戏曲声腔的条件;明隆庆末年,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了戏曲舞台。

  (2)价值:演员分工“脚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伟大创造;“合一离一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少数演员(主角)技艺独特精湛,其他演员作配角的组合体制流传至今;各色脸谱显示人物性格特征和容貌特点,是世界戏剧史上独特的创造,如今已成为中国戏曲的象征。

  【解析】(1)场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杂剧的演出场所叫做瓦肆或勾栏。代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杂剧的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等。代表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有《感天动地窦娥冤》等。贡献:根据材料一中“魏良辅等改革的新声昆山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昆曲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主要有,元朝末年顾坚改进南戏,形成一种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明朝魏良辅对昆腔革新,使昆腔具备作为戏曲声腔的条件,明隆庆末年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了戏曲舞台。

  (2)价值:根据材料二中“规范是规律的主观认识,是艺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从角色分工、戏剧结构、角色配合、脸谱作用等方面,论述昆曲发展中规范、创新及其程式化的史实,如演员分工“脚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伟大创造,“合一离一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少数演员(主角)技艺独特精湛,其他演员作配角的组合体制流传至今和各色脸谱显示人物性格特征和容貌特点等,最后总结说明其地位,即昆曲是世界戏剧史上独特的创造,如今已成为中国戏曲的象征。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