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生活不能承受之重

05-25
摘要:   人情,根植于中国广袤的乡村土壤中。那是李耳笔下“鸡犬相闻”的熟人社会。方圆不过数里,世代扎根于乡土中,比邻而居。“乡土社会中的信用,与其说是契约的约

  人情,根植于中国广袤的乡村土壤中。那是李耳笔下“鸡犬相闻”的熟人社会。方圆不过数里,世代扎根于乡土中,比邻而居。“乡土社会中的信用,与其说是契约的约束,不如说是频繁的人情往来带来的可靠性。”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人情而非契约才是乡土社会中的交易保障。而面对熟人,人情足矣。

  时过境迁,昔日的金色麦垄早已长成钢筋水泥的灰色从林。乡村土壤的气息却仍氤氲在都市的一隅,保留着它原初的模样:“礼多人不怪”“人情常往来”,逢年过节,婚丧葬娶,人情宛如幽灵徘徊在新时代的华夏神州。“人情”的泛滥成灾,俨然让纯朴、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多了铜臭味,多了世俗气,这种异化的“人情”是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绊脚石。“可以说,法治的淡薄与人情的泛滥制约着中国前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一语道破现代外表下的乡土本质。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本是陌生人间的协作交换,以契约和法律为准绳,而一旦习惯性地回归“人情”模式,现代社会的合作基础将荡然无存,毋论再次推进生产发展了。

  然而,古老巨人的历史惯性已让人情成为了阻碍中国社会转型的元凶。重庆公交坠江案仍历历在目,那个声称要自己下车而不顾全车安危的身影不就是人情社会的缩影吗?人情社会以“自我”为中心,不同于西方社会依据法律界定群己界限的团体中的“个人”,“自我”没有公共空间与社会权益的概念,有的只是人情编织成的熟人网络与一己之“私”。模糊的群己关系让法理让位于人情,让位于历史的负担。

  不堪重负的人情,这一甜蜜负担,不仅是炎黄子孙奔向未来的种种羁绊和束缚,更是复兴中华的历程中的陷阱和沼泽。人情客往,礼尚往来,自然是礼节礼仪的需要,无可厚非,但当今天给张三随份子,明天给李四恭贺乔迁之喜,辗转奔波,不啻于颠沛流离。当狄摩希尼于雅典大会上高呼“公民权利”,东方的人们仍于桃花源中往来人情;当泛舟于瓦尔登湖上的沉思者写下“论公民的不服从”,华夏睡狮仍在人情编织的梦境中沉酣未醒......但这不是这个古老文明的应有结局。当它立志从列强的炮火中挣扎地站起,当它将奥运的火炬传遍神州的大地,它用行动向世人证明它的潜力,一如千年前那样。而人情的枷锁终将被挣脱,经由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正确看待人情,把握其度,不做作,不矫情,不夸饰,还人与人之交往的自然、纯朴,还社会人际关系以风清气正,这才是人情的本位和题中之义,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大美的格局。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