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灶头 曹丽琴 ①灶头,是集人间的烟火与温暖一身的。

09-19
摘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灶头
曹丽琴
①灶头,是集人间的烟火与温暖一身的。
②老屋的灶头简单质朴,像江南的村妇月月年年、年年月月,坐在家中,营造着饭菜芳香的温馨,滋补着我

5.(1)“漫”在此是“漫延”的意思,形象生动地表明了母爱的温暖与浓厚给作者带来的内心体验。(2)“翠绿”像翡翠一样的绿色,在这里修饰“童年”,是说明童年生活的单纯快乐,有活力,给自己留下了永恒的印象。
6.第5段中划线句子叙述描写具体形象。①语言质朴自然,多用口语,如“手里怀里”“猴急似的”,贴切生动,具有生活化气息;②选用数量词,表意准确、形象、具体;③“粘粘湿湿”“香香甜甜”叠词选用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表达更形象;④运用细节描写凸显人物形象。如划线处用了一系列动作,如写母亲的“取”“串”“拍”“吩咐”,表现母亲的细心耐心及手艺的熟练;写我们的“剥”“插”“拿”“蘸”“咬”,从侧面表现母亲浓浓的母爱给我们生活的滋养。
7.①勤劳能干,任劳任怨。母亲天光初亮就起床在灶前做活儿,逢年过节更是忙碌。②做活娴熟,厨艺高。母亲会做白团子、粽子、南瓜粥等各种吃食,让我们吃起来都很享受。③淳朴善良,友爱相邻。母亲做好粽子后,会吩咐我们先给左邻右舍送上一对粽子。④细心耐心,善于经营生活,对孩子的爱无微不至。母亲会调剂做各种食物滋养我们的生活,会笑盈盈地照顾我们吃饭,还特别在孩子们未起床时就暖上棉鞋棉衣。
8.以“灶头”为题,可以更形象生动地表现母亲的形象。从全文看,“灶头”是全文的线索,一系列情节都围绕“灶头”展开,以“灶头”为题情节脉络更清晰。从人物形象上看,“灶头” 集人间的烟火与温暖一身,“简单质朴”“营造着饭菜芳香的温馨”,“延承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更能形象地突出母亲的勤劳能干、质朴善良、支撑全家生活的主妇形象。从主题上看,以“灶头”为题,更能引发人对往昔人事的怀想,突出对母爱的感念与对童年生活的留恋,有利于深化主题。
【解析】
5.(1)“漫”意思是指一滩水在地面延伸,扩大面积,引申为“到处都是、遍”。这里用来说“穿着母亲做的棉鞋、棉衣”而感到的“暖意”“从脚底一直漫到心口”表明母爱给我了无比温暖的体验,突出了母爱的浓厚和我从中受到的感动。(2)“翠绿”像翡翠一样的绿色,在这里修饰“童年”,是说明童年生活单纯、快乐,有着生机和活力,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记忆之深和留恋难忘。
6.第5段中划线句子,是对煮完粽子后的记叙和描写,从内容上看,母亲把粽子取出,先吩咐我们给左邻右舍送去,然后我们再吃粽子的情形。这表现了母亲的友爱善良,从伯伯婶婶回馈给我们的鸡蛋、鸭蛋上可以看出乡邻和睦,乡情淳朴的特点,而我们“猴急似的”表现则从侧面突出了母亲的好手艺。这里选用的语言颇具口语化和生活化,“一只只取出粽子,用线一对对串起打成结,佯怒拍一下我们的手”“剥开粘粘湿湿的粽叶,用筷子一插拿在手里蘸好白糖黄糖,咬一口盈盈泛亮的糯米粽子”,是细节描写,用一系列动作凸显母亲形象和给我们生活的滋养,“一只只”“一对对”数量词的选用,体现母亲的细心耐心;“佯怒拍一下我们的手”,透露着母亲对我们的爱;“粘粘湿湿”“香香甜甜”叠词选用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表达更形象。根据以上分析,分点简要作答即可。
7. “清晨,公鸡啼鸣,天光初亮,灶前,母亲年轻的身影浸润在清乳般柔滑的光亮里,每日娴熟地给我们煮粥、揉粉做白团子吃”“逢年过节,母亲更是在灶上忙碌”“寒冬里,天未亮,母亲就在灶间忙开了”,表现母亲的勤劳能干、乐于吃苦、任劳任怨的美好品质;“粉白的团子里裹上一勺用少量开水拌匀的糖汁,不稀不浓,正好,再将细细腻腻的团子揉捏得圆圆扁扁,紧贴在烧粥的大锅壁上”以及下文“大锅里煮粽子,粽香丝丝缕缕地更是勾着我们肚里的馋虫”的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做活儿娴熟,手艺精到;“每年端午前夕,母亲会给我们包肉粽子、红枣粽、赤豆棕”“瓜果成熟。母亲采来的两角菱、四角菱……”“长长圆圆的南瓜熟了。母亲就常常给我们烧南瓜粥吃”表现了母亲的忙碌和对家的热爱以及善于经营生活;“未等我们起床,母亲已经用木屑和灶膛里的火给我们生好了脚炉,放在我和姐姐的棉鞋上,衣服则裹在上面。从酣梦中醒来,穿着暖暖的棉鞋、棉衣,暖意从脚底一直到漫到心口”突出了母亲的细心体贴,爱的无微不至。
8.文章以“灶头”为题,从文章内容看“灶头”串联起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情节,“灶头”是全文的线索。从形象上看,“灶头,是集人间的烟火与温暖一身的”,灶头的形象象征了母亲的形象。“老屋的灶头简单质朴,像江南的村妇月月年年、年年月月,坐在家中,营造着饭菜芳香的温馨,滋补着我们的身躯和心灵,延承着一个家族的历史”,灶头的简单质朴和母亲的品质相似;灶头的“营造着饭菜芳香的温馨”,可以联想到母亲在灶头为我们忙碌,做了各种美味;灶头“延承着一个家族的历史”,和母亲支撑了全家的生活这一地位相近。母亲的忙碌和奉献与“灶头”有关,用“灶头”为题,符合母亲的主妇形象,更为形象具体可感。“灶头”的逝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更能体现作者往昔温馨、单纯、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更能引发对人事的怀想。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