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64年三届人大召开期间,著名科学家赵九章写信给周总理,建议尽快开展人造卫星研究工作。

09-17
摘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64年三届人大召开期间,著名科学家赵九章写信给周总理,建议尽快开展人造卫星研究工作。这很快得到聂荣臻、张爱萍等领导人和竺可桢、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64年三届人大召开期间,著名科学家赵九章写信给周总理,建议尽快开展人造卫星研究工作。这很快得到聂荣臻、张爱萍等领导人和竺可桢、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支持。
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组建卫星设计院,对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展开论证,确定在保证可靠性基础上,卫星的各项指标要比各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一步,即发射一个连续信号。1967年初,确定要播送《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12月,这颗卫星被正式命名为“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点,“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准确送入大空,发射成功。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我国的空间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卫星事业蓬勃发展遥感卫星、静止通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等一系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卫星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了世界水平,表明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卫星事业的道路。
(摘编自人民网“历史上的今天”《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4月23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习近平指出,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杨“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自2016年起,国家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曰”。近日,孙家栋等11位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表达了对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坚定信心。
(摘编自《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材料三: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于2016年8月启动,共收到工程名称35912个,工程图形标识7439个。经专家评审筛选,“天问”排名第一,得票31.7万余张。据悉,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宇宙自然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天问”这个名称,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彰显了中国人迈向更远深空的决心和毅力。
 
火星探测的图形标识同样通过征集和网络投票,标识呈“揽星九天”图形,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排开,表达了宇宙的五彩缤纷,呈现了科学发现的丰富多彩。开放的椭圆轨道整体倾斜向上,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代表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体现着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标志着深空探测进入太空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此次标识设计以行星探测重大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统一命名并设计标识。根据不同行星探测任务,标识下方的“Mars”(火星)标志以行星英文名称进行替代。
根据计划,我国将在2020年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专家表示,这是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里程碑工程。火星探索的起步,代表了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已确定了下一个方向,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摘编自冯华《“天问一号”离火星还有多远》《人民日报》2020年4月25日)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