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永远在场

09-25
摘要:   林语堂先生盛赞探春这朵“玫瑰花”,然而探春对待生身母亲赵姨娘的态度始终是我心上一个“结”——这正如玫瑰的刺,对于玫瑰来说再“

  林语堂先生盛赞探春这朵“玫瑰花”,然而探春对待生身母亲赵姨娘的态度始终是我心上一个“结”——这正如玫瑰的刺,对于玫瑰来说再“正确”不过,却生生扎痛了旁人。

  探春与赵姨娘的尴尬关系便是一种正确与善良的交锋。森严的封建礼法下,庶子的“母亲”是正室夫人而非生下她的妾室。探春不认赵姨娘符合这种标准下的正确,可于人的善性出发着实又有几分无情。

  我无意站在现代道德的立场上去指责探春“不善良”,我只是想借此亮明我的主张: 正确与善良的博弈中,我选择善良。

  哲学中讲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所谓的“正确”无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履痕。封建时代的礼教被奉为至理,我们如今痛斥的扼杀人性的行为在当时却是正确无误。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不可与千百年前同日而语,但我们仍然无法拒绝时代本身的局限。我并非指一切正确的标准都没有价值,那便是滑入相对主义了,但当我们举起正确大旗时,小心审慎总是有益的。

  相对于“正确”,善良,或是植根于善良背后的人性,是更永恒的存在。从古至今对于父母子女的关系与责任义务的界定不断嬗变,但心底那份炽热的亲情一直在。我们没法超越时代去界定某种永远正确的真理,但我们可以去听从内心善良的呼喊。

  再细细思忖,便是不考虑时代局限,我们又如何信誓旦旦的说自己绝对正确。世上如“地球是圆的”这类普遍正确的真理并不多,我们平时遇到的问题,多是见仁见智。我们不要像网络暴民一般自视自己正确无疑,便挥舞起尖锐的言语之刀划伤别人。正如熊培云所言“我的真理以你不接受为边界”。比起戾气满满的思想征服之军,善良的包容异见的态度是更大的格局。

  对善良的坚持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坚定捍卫。如果所谓正确给人带来的是伤痛,正确又有何益?

  所以我很爱87 版红楼为探春改编的结局,在她凭借南安王妃之女的身份远嫁的送行仪式上,她终究,含着热泪回望了那个角落里没有资格落泪却早已泣不成声的生身母亲。“奴去也,莫牵连”,在这一回望中,善良的本能压倒了所谓的“正确”。而善良本身,即是正确的选择。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